2018中國經濟穩與進五大動能:防金融風險 控制杠桿率
來源:云南天樞玉衡
發布時間:2017-12-12
瀏覽次數:784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吹風”,為明年經濟政策走向“定調”。會議要求,2018年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據這次會議以及同日進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所提重點工作,明年維持我國經濟穩與進的動能主要涵蓋五大領域。
防范金融風險:有效控制杠桿率
在確定了明年經濟工作總基調后,會議將金融工作的部署放在首要位置進行闡述。會議強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實際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已經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打好的攻堅戰,并明確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今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第九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中表示,去杠桿首先是穩杠桿,要讓杠桿的增速降下來,現在看來,已有初步的結果。對此,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同樣指出,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以及監管層面持 續推動金融去杠桿化的效果已初步顯現。
而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看來,金融去杠桿會造成整個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他解釋說,從國家層面來看,如果說過去30多年中國是“鋪攤子”,那未來30多年中國就是“上臺階”,未來,我國會從低成本優勢的廉價要素驅動型向科技創新驅動型轉變。在去杠桿之后,我國金融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
脫貧:聚焦深度貧困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更注重發展質量,扶貧脫貧的推進思路也有了轉變。會議指出,精準扶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仝志輝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精準扶貧是與粗放扶貧相對的概念,精準扶貧是指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誰貧困就扶持誰”。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此外,部分地區尚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于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一些真正的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在我國提出精準扶貧的背景下,今年11月,農業銀行(3.720, -0.02, -0.53%)就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意見》提出,要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確保精準扶貧貸款每年新增不少于130億元。
治污:明年生態環境治理總體改善
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負責人都反復提出不會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原則,而且,在實際發展中,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本次會議也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
而在提到明年我國將如何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時,會議將“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方面取得扎實進展”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強化,明確提出,明年我國的污染防治工作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此外,還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隨著各項污染治理手段不斷升級,我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無疑將迎來更大力度的攻堅戰。業內人士指出,此次政治局會議還強調各地要樹立正確政績觀,進一步釋放出轉變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信號。
環保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多地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重點地區、重點時段污染程度依然嚴重。以10月為例,當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PM10濃度分別為38微克/立方米和67微克/立方米,均出現了同比4%-5%的提升。
住房:加快長效機制建設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在這一定位基礎上,本次會議進一步明確,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
在中國社科院城環所副研究員王業強看來,所謂長效機制,包含需求側、供給側兩個方面,“需求側角度,就是通過限價限售等一系列政策,抑制投資性需求;供給側角度,就是要實行徹底的住房制度改革”。2015年國務院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曾提出,要研究提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修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此后,這一改革就較少見諸中央文件。
“1998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規模、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衍生了住房保障不充分、房價攀升等問題”,王業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住房制度改革,表明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王業強進一步指出,依據“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新定位,我國相關稅收、法律制度也需要跟進調整,因而關注度頗高的房地產稅也屬于長效機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該稅種在技術層面已經沒有阻礙,相信相關部門是在選擇恰當時機予以推進”。
大數據:構建以數據為要素的數字經濟
在會議召開的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據了解,目前以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智慧物流等為代表的此種經濟模式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增量和驅動力。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996-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年均增速高達23.79%,遠遠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而去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更是首次超過三成。
“除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外,實際上所有使用互聯網技術的產業都可算做數字經濟”,首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表示,這包含第一產業中引入互聯網銷售平臺的農村電商;第二產業中利用“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模式壯大的人工智能、IT產業等。
在前不久閉幕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直言,過去數年中國著力培育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經培育形成電子商務、在線支付、共享經濟等新型業態,更顯著提升了人民群眾在共享共建中的獲得感。(原文來自:北京商報)
0871-63190078